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报道 / 媒体视角 媒体视角

强国影视观察|首部文献戏剧电影《抗战中的文艺》:影像致敬文艺初心
2024年05月07日   发布者:中国国家话剧院

首部文献戏剧电影《抗战中的文艺》日前上映,影片由中国国家话剧院与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品、央视网联合出品。舞台艺术与大银幕的“牵手”,既是让优秀作品突破圈层触达更多受众,又是在隔空对话中向文艺先驱的再次致敬。

文献戏剧电影《抗战中的文艺》海报

“经过数字化制作和电影化呈现,我们在舞台上创造的这座‘抗战文献博物馆’,正吸引着更多年轻人走近历史。”该片导演、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表示。中国国家话剧院从1941年的延安走来,作为“抗战中的文艺”的一部分,始终致力于传承红色基因,让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被看见”。

中华民族最危急的抗战岁月,也是中国文艺的“觉醒年代”。文献戏剧电影《抗战中的文艺》中的那些文艺先驱,经过痛苦挣扎和奋起抗争,在“为什么人”这个根本问题上实现了精神蜕变,这一转变深刻回答了在党心与民心之间的“文心之问”。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艺作品才能拥有永恒的生命。“创作者将时代观照投入其中,在追忆和致敬中,完成了一次文艺先锋与当下现实的共振。”影片中饰演茅盾的演员田雨表示。

鲁迅先生角色海报

“面对浩繁的史料,不可能生活化地描摹每个人的性格,因此我们采用了史料叙述的文献戏剧方式。”秧禾之文工作社编剧代表罗兵介绍。经过对历史文献的艺术还原,我们看到了十四年抗战岁月中的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田汉、夏衍、聂耳、冼星海等几十位文艺名家,他们在上下求索中呐喊,在左突右奔中奋争,他们中有人以笔为枪,为唤醒民众而奋笔疾书;有人以乐器为武器,在五线谱上挥洒炽热的爱国情怀。他们的出身不同,性格各异,但最终殊途同归,在滚滚向前时代洪流中,坚定地从文艺青年转变为文艺战士。影片在群像构建中为文艺先锋画像,借彼此间的互文映照出中华民族由此崛起的命运走向。

文献戏剧电影《抗战中的文艺》宣传海报

文献戏剧电影《抗战中的文艺》创新运用“影像+舞台”的当代创作语汇,在对优秀舞台作品的影像深描中,对接起当下观众的审美需求。摄影团队综合运用了隐藏摄像机、遥控设备等新技术,选取最佳角度将可变动、多空间、现代性舞台质感呈现出来,大量近景特写的运用,多维立体呈现出演员们生动的表情细节、充满张力的肢体语言,既让观众沉浸式地感受剧场氛围,又有效拓展了作品的表意空间。

“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近年来,中国国家话剧院坚持守正创新,通过戏剧艺术与电影银幕、电视大屏、互联网线上的跨界合作,让一批具有文化高度、历史厚度、人文温度的作品“破圈生长”,实现了“科技+艺术+思想”的叠加效应。

角色与技术“共舞”,文化与情感“共燃”。可以期待,未来会有更多舞台艺术精品通过线上线下、大屏小屏等多元形态抵达大众,让高质量文化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学习强国”记者张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