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报道 / 媒体视角 媒体视角

学习强国:《抗战中的文艺》让文献在舞台上“活”起来
2024年04月19日   发布者:中国国家话剧院

《抗战中的文艺》是中国国家话剧院推出的首部文献话剧,但它不仅仅是一部文献话剧,更是一次装置影像艺术与戏剧艺术的深度结合。在这部作品中,田沁鑫导演巧妙地运用了装置影像技术,将戏剧的舞台装点得既富有历史感又充满现代感,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沉浸式的观剧体验。可以说,《抗战中的文艺》结合了装置影像艺术与戏剧艺术各自的特性,充分展现了中国国家话剧院的创作能力与表演实力,不仅仅具有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还具有教育意义和文化价值。

《抗战中的文艺》以抗战时期为背景,通过胸怀爱国之志的文艺家们在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中的求索、挣扎、奋斗为主线,展现了中国文艺在战争年代中的艰辛与坚韧。剧本精心设计,剧情紧凑而富有张力。2022年11月,《抗战中的文艺》在全平台线上演播,当时我和该剧导演田沁鑫,还有演员、主创们曾走进央视直播间,一同畅谈这部线上话剧的幕后故事。2023年12月25日,在“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创作成果展映,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给剧院艺术家回信精神——国话首部戏剧电影《抗战中的文艺》正式发布会”的现场,我又一次重温了这部作品。这部话剧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在场景描述上,采用了带有文艺史意义的典型场景,形成戏中有戏,角色之中还有角色,舞台之上还有舞台的历史这种多维度、多空间、多艺术的话剧审美探索。舞台由大大小小的银幕构成,这些银幕又可以拆分为不同的、精致的、个人的舞台。每个角色的书房都是一个舞台,这些独立的舞台和整个大舞台的气息又是完全打通的,这个打通过程其实很难,需要通过演员的台词和声音表现来完成,但是剧中演员声音的强弱控制非常好,疏密、轻重、节奏都把控得很出色。

现在文艺的所有传播形式都面临着现代传播格局的破题的问题——怎么样在其他媒体上为自己更多的赋能。话剧是演员现场和观众之间的交流,那么网络时代,就需要和网友交流。这方面也有很多优秀的尝试,比如《故事里的中国》《典籍里的中国》等等,大家看电视其实也是看话剧。其实,《抗战中的文艺》更适合互联网,它需要被更多的人看到。因为这不仅仅是看一个艺术表演,更因为里面有很多文化营养。这个营养一方面是历史的营养,也是精神方面的营养,只有这样的剧才能达到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目的。《抗战中的文艺》不仅仅是为了展现抗战时期的文化和文艺工作者的生活,更是为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文化。通过这部话剧,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文艺在战争年代中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今中国的文化和历史渊源。这部戏有很多角度,很多艺术的光可以透进去。线上有线上的广大,希望这样一种艺术形式可以行稳致远。

不管是文献博物馆,还是综合了装置艺术多媒体技术,最重要的是看起来自然、真切,能被观众接受就是成功。

首先,文艺名家很难写,因为大家都了解,都带着固有的印象。该剧对于东北作家群的选择就非常好,不仅选择了我们熟悉的萧红萧军,还特别选了舒群、骆宾基、端木蕻良等人,讲述了他们是怎么从抗战年代走过来的,当时的中国是什么样的状态。比如剧中《黄河大合唱》的片段,因为词作者是我们作协的老领导,《人民文学》老主编,光未然,所以我对这段戏就比较关注,演员通过语言和表情彻底完成了人物的塑造。剧中,萧红、萧军等东北作家为抗战奋笔疾书,巴金在寒夜中创作《寒夜》,聂耳谱写出《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怀揣爱国之志写就《黄河大合唱》,还有鲁迅作品的朗诵……这些情节都让我们知道了文艺先驱为什么伟大。

其次,这部戏可以说是中国现实主义话剧的创新与重构。装置影像艺术在当代艺术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通过独特的装置设计和影像技术,将观众带入一个特定的情境中,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作品的主题和情感。在《抗战中的文艺》中,装置影像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一种叙事手段。道具都带有超越性、寓言性,把本最静态的东西变得活了。比如剧中对椅子的巧妙运用,让我想起尤奈斯库的《椅子》,故事的本身其实不仅荒诞而且无趣:一个无名小岛上,孤独居住的老年夫妇要开一个讨论人生真谛的演说会。两人喋喋不休地说着,可倾诉的对象却只有面前的椅子。慢慢的,越来越多的椅子占据了舞台,原来处在中心的演员被挤到了边缘,最后被迫消失。尤奈斯库的《椅子》展现的是物的意义把人的意义挤压了,而《抗战中的文艺》中的椅子则给无意义的椅子赋予意义,告诉我们:历史是真实存在的,在艺术上通过椅子表达这个存在的真切性。这就是中国话剧对意义的重构。

可以说,《抗战中的文艺》建造了文献话剧的全新审美体系,它对历史的塑造脱离了单一轴心的形式,而是选择了一个群像式的表达。它综合了所有的艺术特点,为文献怎么搬上舞台提供了一种思考,把文献话剧当成一种审美的建造,这可能会成为中国式现代话剧的一种开端。通过这部话剧,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抗战时期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献话剧的价值与意义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同时,《抗战中的文艺》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当代艺术发展的新视角:如何将不同艺术形式进行有机融合,创造出更多具有时代感和历史感的作品。这是值得我们继续探索的重要课题。

《抗战中的文艺》是国家话剧院的一次新尝试和新突破。通过这部剧,以及国家话剧院近年来的尝试,我们欣喜地发现,国家话剧院展现了新担当、实现了新作为、焕发了新风貌,发挥出了应有的引导力和凝聚力,也期待国家话剧院在未来能勇立潮头,涌现更多佳作!

作者:施战军

作者系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