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剧院动态 / 剧院新闻·创作演出 剧院新闻·创作演出
2025年11月20日,话剧《牡丹亭上三生路》专家研讨会在中国国家话剧院成功召开。今年恰逢明代戏剧大师汤显祖诞辰475周年,作为中国国家话剧院探索“中国式演剧观”体系建设的重要作品,该剧源自“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第一季”优选剧目,同时也是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24年度资助项目,于11月5日—16日在国家话剧院剧场演出10场,以当代视角激活古典经典,引发广泛关注与热议。本次研讨会旨在深入探讨剧目创作演出的亮点与突破,总结经验规律,以进一步提升作品艺术品质与文化传播力。
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副院长程鹏,以及该剧主创代表与剧院相关业务部门人员共同出席研讨会。会议特邀剧作家、戏剧评论家、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原院长欧阳逸冰,中国剧协原分党组成员、秘书长崔伟,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宋宝珍,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副主任胡一峰,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陈曦,北京电影学院戏剧艺术研究院院长赵宁宇,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景俊美,中国舞台美术学会编辑部总编赵妍等专家参与研讨,以及《牡丹亭上三生路》剧组主创代表和剧院相关业务部门人员共同出席了研讨会。

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程鹏首先对与会专家的莅临表示欢迎与感谢,并详细介绍了剧目创排背景与演出概况。他提到,《牡丹亭上三生路》原为2022年的小剧场话剧《三生路》,经剧院扶持升级为大剧场作品,其创作历程是剧院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重要论述的具体实践。该剧以汤显祖经典《牡丹亭》为蓝本,聚焦“人的自觉”,将杜丽娘诠释为“醒来”的灵魂,通过当代舞台语汇与古典气韵的碰撞,完成跨越400年的精神对话。

主创代表
随后,主创代表依次分享创作感悟。编剧李宜橙介绍了剧本如何在保留经典内核的基础上,融入贴合当下审美的叙事表达。导演高蕾蕾阐述了从青年导演扶持计划到大剧场呈现的创作升级思路,强调剧目在虚实交织的时空里,对“生命觉醒”与“孤独坚守”的当代诠释。舞美设计王琛、灯光设计王琦、作曲吉鹏等从技术层面,阐述了如何以古典气韵与现代审美融合的舞台呈现,为剧目营造独特的艺术氛围。
演员翟冠华、周漩(饰演杜丽娘),张铭恩、许远驰(饰演柳梦梅)等分享了沉浸式诠释角色的挑战与收获,谈及如何在传统韵味与现代共鸣中找到平衡。

与会专家
与会专家围绕剧目展开多维度剖析,给予高度评价并提出建设性意见。欧阳逸冰表示剧目抓住了“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青春内核与浪漫主义作品的本质,展现了勃勃生机的生命状态。用年轻人去演古代年轻人给当代年轻人看,破解现代关于爱的信仰的危机。崔伟指出该剧体现了汤显祖作品的浪漫与荒诞,并融入了编导者的个人情感理想,以自己的人生哲学和汤显祖的人生哲学实现了一种契合,尝试了中国话剧向当代审美的过渡,是探索“中国式演剧观”的成功案例,体现了国家话剧院的艺术责任感。宋宝珍从思辨性戏剧出发,肯定了《牡丹亭上三生路》以大胆的改编策略和美学探索,在当代话剧舞台上构建了一场跨越400年的艺术对话。胡一峰从如何对待经典、如何驾驭舞台、如何践行中国式演剧观三个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本剧创作团队面对经典作品具有“主体性”,是践行中国式演剧观的基础。陈曦认为本剧体现了游戏精神,肯定其在叙事结构与舞台语汇上的当代性转化,实现了古典与现代的有效对话。赵宁宇赞赏剧目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的艺术呼应,认为其通过大胆创新的浪漫叙事传递了共通的人文情怀。景俊美从多维审美视角下的经典重构分析,肯定了本剧做到了传统叙事的现代转译及人物塑造上做到了创造性转化,表演上用古典程式的当代转化使得对角色的诠释更加个性化。赵妍则从舞台美术角度,肯定了舞美、灯光等设计对戏剧氛围的精准营造,这样的配合充满了戏剧张力和风格化的视觉呈现。此外,专家们还围绕剧本打磨、表演细节、叙事节奏、文化内涵深化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优化建议。

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
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作总结发言。她表示,汤显祖的《牡丹亭》改编难度很高,年轻的主创团队敢于挑战经典作品是一件值得鼓励的事,感动青年艺术家们有这样的理想、干劲和勇气,剧院也鼓励青年人大胆尝试、放手创新。国家话剧院一直有培养青年编剧、导演和演员的传统,希望青年人从剧院的平台成长,逐步走向成熟。田沁鑫对于专家给予的宝贵建议表示衷心感谢,未来国家话剧院要继续努力,持续打磨优质剧目,让剧院的经典剧目在当代舞台上焕发更持久的生命力。此外,中国国家话剧院会始终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力图唤醒这代人的文化自信,以更多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的话剧作品,传承文化根脉,为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贡献戏剧力量。

图并文:艺术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