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剧院动态 / 剧院新闻·创作演出 剧院新闻·创作演出

中国国家话剧院召开话剧《鼓楼那些事儿》专家研讨会
2024年05月13日   发布者:中国国家话剧院

59日,中国国家话剧院召开话剧《鼓楼那些事儿》专家研讨会。话剧《鼓楼那些事儿》是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演出,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联合出品的原创现实主义题材话剧。塑造了以赵晓海为代表的“在百姓中间,离群众最近”的社区巡回法官的鲜活形象,讲述基层法官“入社区千家户,管群众身边事,解百姓心中结”的能动司法小故事。剧中所呈现的发生在大众身边、充满司法温度的微观瞬间,记录着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共同助力法治中国建设的时代音符。

该剧于2023年111519在国家话剧院剧场完成了首轮演出;于2024年424日至28日在国家话剧院剧完成了5场演出进一步打磨提升该剧的艺术创作,会议特邀请最高人民法院政治部宣传教育部文化建设指导处处长朱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新闻办主任赵岩,原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院长、戏剧评论家林克欢,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导演林荫宇,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国文化报》社社长徐海军,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一川,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先,《人民日报》主任记者王珏参加研讨会。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程鹏,鼓楼那些事儿》编剧刘深、导演林熙越等剧组主创成员以及剧院相关业务部门人员共同出席了研讨会。

(部分主创)

研讨会上,剧组主创从导演、编剧、灯光设计、表演等角度,讲述了创排过程中的感想与体悟。鼓楼那些事儿》剧组历经两年的剧本打磨、演员更替,从创排到演出,在故事情节和舞台呈现上不断地修改,力求完美,确保作品在戏剧性和现实性的统一,打造一台生动又不生硬的法律题材的现实主义作品。

(出席专家图片

朱健表示,《鼓楼那些事儿》广泛得到了法院系统工作人员的认可和支持,法院系统在先进典型、代表委员等多层范围内开展了研讨交流,获得了积极反响。赵岩表示,本剧通过交通工具、背包、国徽等符号体现了“背包法官”真实的工作写照,是理念的完美结合,是叙事的完美融合,是形式的完美呈现。林克欢表示,《鼓楼那些事儿》把小叙事和宏大叙事融合起来,塑造了难能可贵的普通且真实,平易近人的基层法律工作者的形象,通过生活中的小矛盾透露出百姓真实的善良与美好。林荫宇表示,《鼓楼那些事儿》继承和发扬了国家话剧院老中青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在内容和题材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徐海军表示,本剧把平凡小事表现得不平凡,主题立意也贴近民生大众,讲述了时代变迁下的变化,也传播了文化的传统元素。张先表示,《鼓楼那些事儿》从文本创作到舞台呈现都表达了以“人”为主的追求,富含人生的哲理,展现了对当下生活的关注,讲述的不仅仅是胡同的故事,通过“金奶奶”“赵晓海”的角色塑造从纵向与横向传递出人生的广度与宽度,调度与节奏富含生活的诗意。王一川表示,《鼓楼那些事儿》是中国国家话剧院在创作不同类型话剧的又一次探索,是一部“京味儿”文艺的里程碑作品,整部作品以身体制、以小见大、以事写人、以德润法。王珏表示,本剧是一部青春的行业剧,表现了行进中的北京城,流动性的描绘胡同里的时代气象,是一部多彩的“新京味话剧”。

与会专家分别从对白交流、矛盾设计、戏剧结构、时空关系等方面提出修改意见,为《鼓楼那些事儿》的下一轮演出做好准备。

(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程鹏)

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程鹏首先对与会专家表达了感谢介绍了剧目的创排情况与演出情况他表示,《鼓楼那些事儿》是2023年国家艺术院团演出演播季参演剧目和文化和旅游部“新时代现实题材创作工程”入选剧目,剧本经过两年的打磨与创排,经历了疫情的挑战,最终取得了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剧组成员的付出。

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

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做总结发言,她首先代表院领导感谢了感谢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对《鼓楼那些事儿》的大力支持,表达了对与会专家既肯定又诚挚与理性的建议。她表示,剧组走进生活、走进基层,重新观察生活,使得这部戏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呈现在舞台上,也希望有更多的新京味话剧在中国国家话剧院的舞台上演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国家话剧院作为国家级院团,有责任、有义务向大众表现司法系统战线上的文明执法,面向群众普法、宣扬法律精神。《鼓楼那些事儿》会在之后的排练中进一步加工打磨、修改提高,打造成为国家话剧院的优秀剧目,也希望《鼓楼那些事儿在北京、在全国进行大规模演出

(会议合影)

供稿/摄影:研究教育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