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剧院动态 / 剧院新闻·创作演出 剧院新闻·创作演出

讲述·追寻·致敬(二) ——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
2022年05月24日   发布者:王昊宸

编者按

中国国家话剧院的前身追溯至1941年9月成立的延安青年艺术剧院。“雨后的繁花,笑满了春山”,时任中央青年运动指导委员会宣传部长胡乔木曾用这样诗句形容青艺的创作者们及所有延安青年在党的哺育下蓬勃生长、欣欣向荣的精神面貌。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在延安召开,时任延安青年艺术剧院副院长吴雪以及后来提议成立中央实验话剧院的发起人李伯钊和欧阳山尊参加了会议。5月23日,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正式发表。从那时起,国话人接续老一辈革命艺术家用青春和热血开启的新中国文艺之源,从延安走来的初心如炬地照亮了新中国的文艺舞台。

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及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指示和要求,剧院先后创作了一批贴近现实生活、反映人民心声的原创作品,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好评。2021年12月25日,欣逢中国国家话剧院创建80周年、正式成立2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国家话剧院的艺术家们回信,肯定了艺术家们在舞台上默默耕耘、辛勤奉献的崇高精神,称赞艺术作品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用“德艺双馨”温暖了守护在戏剧舞台的艺术创作者们。在这一刻,从延安走来的坚守如磐地指引了新时代的文艺前程。

为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剧院的部分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倾情讲述从艺经历、追寻从艺初心,希望以此致敬历史、致敬前辈、致敬舞台。

张奇虹

中国国家话剧院国家一级导演

我15岁的时候参加了革命,到解放区张家口华北联合大学政治班学习,跟着革命队伍,跟着文工团学扭秧歌、打腰鼓、演小品和做宣传工作。1948年8月1日,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3年,我有机会被送到卢那察尔斯基戏剧学院导演系学习,回国后到中央戏剧学院任教。我喜欢实践,1980年,我来到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做导演,我追求中国话剧民族化,创排了一些古今中外的作品《风雪夜归人》《威尼斯商人》《原野》等等。在创作中,我更多吸收了我们民族的、戏曲的特点,即使是排外国戏,我也会给予民族性的表现力,让我们的观众喜欢看。爱好戏剧不是为了成名、成家,而是为人民、为老百姓喜欢。

我的经历一直是跟着党走,党对我的培养,国家对我的栽培,我永生难忘。我一直记得毛主席的那句话:为人民服务。我把希望寄托于从事戏剧工作的年轻同志们,希望他们能创造出好的作品,能够演出当代老百姓喜欢的戏剧,能够反映出我党当今的声音,让正能量激荡在观众的心灵当中。

陈强

中国国家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

1978年,中国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拨乱反正,百废待兴。这一年,我有幸考入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青年演员培训班,成为一名话剧演员。经过一年的封闭式学习和训练,我们每一位学员都有了巨大的收获和提高,在表演上有了质的飞跃。回顾院史,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和中央实验话剧两个剧院一直都有血脉联系,金山、舒强这些著名导演先后都给剧院排过戏。

2001年,两个剧院强强联合,中国国家话剧院正式成立。我们这一批学员,在舞台上磨练自己,在剧院的传承中成长,这得益于国家的改革开放营造了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得益于剧院培养人才、重视人才、大胆使用人才的平台;得益于老一辈艺术家的关心、培养和爱护。四十多年过去了,虽然当年剧院的老前辈有些已离开了我们,但他们留下的精神财富,是我们艺术创作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过去我们曾用青春、汗水、泪水、心血和激情续写了剧院的历史和辉煌。今后,我仍将不忘初心,以健康的身体、乐观的精神,浓浓的爱伴随剧院远行。

韩童生

中国国家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

1978年10月,26个年轻人怀揣着对戏剧的渴望和梦想,来到地处东华门的一个小院里,向中央实验话剧院报到,开启了他们的戏剧生涯。这是中央实验话剧院历史上唯一一届自办的演员训练班。改革开放初百废待兴,刚刚从中国话剧团分离出来并恢复建制的中央实验话剧院,既无办公排练场地更无剧场,不得不来到芳草地西街23号(原文化部幼儿园旧址)暂时栖身。我在剧院的第一个角色,就是在芳草地诞生的——1979年,在陈白尘先生编剧、舒强院长导演的大型历史剧《大风歌》中饰演一个卫士,这部戏是我作为职业演员迈出的第一步。舒强导演教我们如何感受规定情境,如何在戏剧中判断交流,小角色和大角色的创造如何具有相同的步骤,小角色在剧中的重要性等,这些奠定了我最初的表演观、戏剧观和正确的创作方法。

1980年,我们随剧院从芳草地转到了帽儿胡同甲45号,在没有剧场的日子里,首都每个角落都留下过我们演出的足迹。2001年,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和中央实验话剧院这两个国家级院团合并,定名——中国国家话剧院。2011年,我们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剧场。

进入21世纪,我在影视剧领域亦有长足的发展,先后参演了一些影视作品,这些都得益于舞台这个戏剧表演的摇篮孕育和锤炼了我。时光荏苒,四十多年转瞬过去了。我曾经与剧院风雨同行,亲身参与和见证了剧院的发展和成长。感谢剧院的培养,感谢教授我们戏剧表演的老师和导演,我们为剧院的发展感到骄傲,也为对剧院建设曾作出过贡献而感到自豪。无论何时何地,我都会习惯地称自己是中央实验话剧院的演员,是中国国家话剧院的演员。祝我们的祖国更好,剧院更好,戏剧更好!

王晓鹰

中国国家话剧院原常务副院长、国家一级导演

我初入中央戏剧学院学习是1979年,那是中戏恢复招生后的第一届导演系的本科学生,当时那种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豪迈心情,现在回想起来,依旧激动万分。本科五年毕业后,我来到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做导演。在剧院前辈艺术家的扶持之下,我独立导演的第一个作品《魔方》1985年上演,一位德国观众看后大受触动,邀请我去德国游学看戏,后来我还有过多次这样出国观摩学习的机会,这样的经历让我深深体会到“经典”对于戏剧的深刻意义。不同文化背景下深刻的思想情感表达、具有巨大视听冲击力的舞台形象,这些在我的导演经历中渐渐融入我的创作意识。而同时“实验”的初心也一直伴随着我,我一直在思考并探索“戏剧演出中的诗化意象”和“中国意象现代表达”,它并不是用一些零碎孤立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去“装饰”戏剧,而是从整体上将中国文化、中国戏曲的写意精神灌注到导演构思乃至文学剧本中。近些年我秉持这样的艺术追求,在国家话剧院先后导演了《霸王歌行》《理查三世》《伏生》《兰陵王》等剧目并多次参加国际演出交流。我认为中国的原创戏剧应不断推陈出新,我们应该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去进行现代的、跨文化的戏剧创作和交流。如此才能更好地观察和思考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同时也能更好地将自己文化的艺术特点挖掘得更深入,表达得更充分,并由此在当代国际舞台上真正塑造好中国的文化形象。

刘佩琦

中国国家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

我从小就喜欢表演,小时候去看电影《平原游击队》,回家路上还沉浸在电影故事中,幻想自己是李向阳,这时候我心里就埋下了戏剧的种子。后来我考到天津部队文工团,看了话剧《不准出生的人》,看了六遍,哭了六遍,我感到话剧太有魅力了,决心学习戏剧表演。1979年,我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后来,我进入到中央实验话剧院。

一个好演员,最重要的能力是准确把握、掌控人物。好的演员会根据不同题材调整自己的表演风格。艺术道路就像是勇攀高峰的过程,在我看来,我现在仍然是起点,仍然在山脚下。我永远把自己定位在起点,随着新一天的到来,我又来到了山脚下,站在起点准备攀爬,并仰望巅峰。2021年1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中国国家话剧院的回信,使国话人群情振奋,激动之情难以言表。这封回信正值延安文艺座谈会80周年,延安文艺座谈会是我们文艺工作者的指路明灯,老前辈是领航者,我们一定要做续航人。传承优良传统是国话人肩负的使命,感谢国家、感谢党,感谢人民对国话人的信任和重托。

倪大红

中国国家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

1986年,我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被分配到中央实验话剧院。在中戏读书的时候,我们去体验生活,到过北京站、大小饭馆等各种各样的地方,那时的体验是杂乱无章的,不是事先勾连好的,也不知道怎么去体验生活,怎么落地,我就随身带一个小本,瞬间看到的或者联想想到的,都记下来。这个本子是我的“小宝囊”。每次有新的角色,就把“小宝囊”拿出来,去找节奏、找感觉,语言怎么说、肢体怎么配合,随手记下来。塑造角色是创作人感知的东西,就表演来说,创作者有很多经验的把握和释放在里面。我喜欢即兴表演,用真诚的态度,与自己所要塑造的角色碰撞,产生共鸣。

回顾过去,这一路走来,戏剧是我的土壤,我沉醉于舞台的千变万化、丰富多样,我在舞台上做过很多尝试,还想去探索更多的可能。作为一个有着近四十年从艺生涯的演员,是党滋润了我、培养了我,在表演上,我还是不满足,我要追随党、跟随党,一直坚定地走下去。

供稿:研究教育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