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剧院动态 / 剧院新闻·创作演出 剧院新闻·创作演出

讲述·追寻·致敬(三) ——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
2022年05月25日   发布者:王昊宸

编者按

中国国家话剧院的前身追溯至1941年9月成立的延安青年艺术剧院。“雨后的繁花,笑满了春山”,时任中央青年运动指导委员会宣传部长胡乔木曾用这样诗句形容青艺的创作者们及所有延安青年在党的哺育下蓬勃生长、欣欣向荣的精神面貌。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在延安召开,时任延安青年艺术剧院副院长吴雪以及后来提议成立中央实验话剧院的发起人李伯钊和欧阳山尊参加了会议。5月23日,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正式发表。从那时起,国话人接续老一辈革命艺术家用青春和热血开启的新中国文艺之源,从延安走来的初心如炬地照亮了新中国的文艺舞台。

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及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指示和要求,剧院先后创作了一批贴近现实生活、反映人民心声的原创作品,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好评。2021年12月25日,欣逢中国国家话剧院创建80周年、正式成立2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国家话剧院的艺术家们回信,肯定了艺术家们在舞台上默默耕耘、辛勤奉献的崇高精神,称赞艺术作品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用“德艺双馨”温暖了守护在戏剧舞台的艺术创作者们。在这一刻,从延安走来的坚守如磐地指引了新时代的文艺前程。

为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剧院的部分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倾情讲述从艺经历、追寻从艺初心,希望以此致敬历史、致敬前辈、致敬舞台。

辛柏青

中国国家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

二十多来年,我先后参演了剧院的《俺爹·我爸》《理查三世》《狂飙》《红玫瑰与白玫瑰》《四世同堂》《青蛇》等作品。近几年,又与导演白皓天合作了《谷文昌》《英雄时代》。《狂飙》是我第一次挑大梁担任主演的作品,这部作品深刻剖析了田汉一生的心路历程。从年轻演到老,经历4段不同的感情,其间的复杂和跳跃很难把握。很感谢田沁鑫导演在处理表演技巧上独到的方法,她能够用外部形势带动演员的内心,再通过外化的形式,去丰富演员的内心,从而帮助我完成了角色。在其后的《青蛇》《赵氏孤儿》《四世同堂》等作品中,我不断地学会在舞台上生活,不断走向成熟。

后来,我有过很多的影视作品和舞台作品,演绎了各类形形色色、性格迥异的角色。在解读剧本的过程中,我通常都会结合故事背景、情节发展去思考人物角色的定位,梳理人物的关系线,寻找到人物的内在逻辑和行动逻辑。哪怕是一个小小的配角,都要用心研究、钻研。从点滴做起,不断汇聚,不断延展,我努力使作品能够达到极致的审美:像残柳枝条上新长的内芽、像寒冬天里盛开的梅花、像残酷环境中仍向上而生的生命力。未来,我还将继续努力提升演技、扎实前行,用自己舒适的速度感知生活的美好和快乐。

涂松岩

中国国家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出演《人间烟火》,我内心洋溢着激动自豪之情。主旋律作品应该和观众之间产生共鸣,要接地气。塑造角色时,我喜欢直接走近人物的内心,从人性角度出发去理解人物。我在剧中饰演的苏小鱼在工作时遭遇了骨折,而在排练中的自己有着相似的经历:右脚因意外导致骨裂、骨膜拉伤。我没有把伤痛当成阻碍,反而进行了专业细致的思考,对原先的表演进行了修改,努力去实现与角色“共同成长”。这是非常难忘的创作经历。

表演是一门精妙博杂的学问,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表演者不仅担负着表达艺术的使命,其自身的修养也总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众。对演员来说,要想真正塑造出鲜活的人、在舞台上站立的人、历经时间的检验而没有被人们遗忘的人,就要牢牢把握住角色,守住演员的自我修养,守住表演的初心与真诚,同时不断学习,训练自己的表演分寸感。做演员,也许此生都在寻觅表演的真谛,而这追寻的过程恰如《人间烟火》中的主题曲一样追寻“夜空中最亮的星”。我会继续努力。

吴樾

中国国家话剧院国家二级演员

自1997年我考入中央戏剧学院,我的梦想就是做优秀的演员,拍优秀的作品。很多人都认为我只是动作演员,其实功夫好比是我与生俱来的一对翅膀,可以给我的表演锦上添花。作为一名演员,我会努力扮演好每一个角色。

我热爱表演,表演就是要“真”,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可以美化,但不能失真。我尤其热爱话剧,在话剧舞台上不要用力去取悦观众,我演的就是作家笔下的灵魂,对于角色要做深刻分析和解读,把最专业的表演带给观众,我觉得这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2014年我饰演了话剧《大宅门》中白景琦一角色,这一演就是八年,舞台会让我慢慢把对表演的认知不断提高,从一开始取悦观众,到跟观众共鸣,到高于观众,再到最后是引领观众,这是个极美妙的过程。在2021年上演的话剧《直播开国大典》中,我饰演的是北平新华广播电台的总工程师兼技术部主任卢海宇,感谢田沁鑫导演的指导和点拨,对我把控人物感觉给予了很大帮助。我不断琢磨情绪与行动之间的关系,舞台的气场给了我极强的信念感,我喜欢这种感觉——就越琢磨越有味儿。

作为国家话剧院的一分子,我想自己应以国话的艺术标准要求自己,洁身自好,得意时淡然,失意时坦然,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田征

中国国家话剧院国家二级演员

2000年,我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被分配到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我在剧院的第一部话剧是王晓鹰导演的《第十七棵黑杨》,聚焦了一段令人刻骨铭心的年代和一群新疆知青的故事。也是这部戏,让我感受到了剧院家一般的温暖。剧院前辈对我们年轻演员耐心指导,告诉我们表演时什么时候该收、什么时候该放,给予我帮助和温暖。而后,我参演了《女仆》和《保尔·柯察金》两部当时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作品。2001年,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和中央实验话剧院合并,正式成立中国国家话剧院。我参演了《红尘》《九三年》《霸王歌行》《兰陵王》《直播开国大典》《铁流东进》等作品,我就像《铁流东进》中的李安本一样,伴随剧院的成长而蜕变。跟随剧院的海外巡演,我走到了很多国家演出、学习和交流。同时我们以戏剧的方式把中国传统文化展现给世界,这种文化艺术交流对戏剧创作非常重要。

我热爱表演,享受排练场里的感觉,特别幸福、过瘾。我在每个角色中都追求“真”的表达。拒绝脸谱化的表演,要走进角色本身的世界,这才是表演的乐趣所在。陈明正老师曾说过一句话:演员,永远要保持一颗童心。这个我至今都特别受用。有时候我都在想自己当年考中戏时老师的问题:你为什么要考戏剧学院?你为什么要学表演?直到现在,我脑子里都是那个回答:因为喜欢。这也是我活跃在舞台上的强大动力。

江佳奇

中国国家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

1999年,我考入了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后进入中国国家话剧院,成为一名话剧演员。我从步入中戏至今,几乎大部分时间和经历都是在舞台上创作。近几年,先后创作了《特赦》《比萨斜塔》《哥本哈根》等剧目。细想来,其实在一门专业上花费的时间越多,磨练得越久,当你走入瓶颈期时,需要突破的东西就会更艰难。剧院老一辈艺术家们的教诲,让我终生受益。记得在创作《死无葬身之地》时,冯宪珍老师曾和我说:“演员这一生就像蛇蜕皮一样,会经历很多次,这种经历很痛苦,但把握好了会有很大的提升。”表演这门专业是需要“活到老学到老”的,要不断从自身寻求突破。我个人喜欢小剧场的创作,因为小剧场对我来说是打破原来在舞台上习惯性的舞台经验和技巧,重新开始,探索寻找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应该说,表演“技巧”是每一个演员必须掌握具备的基本素质,但在逐渐成熟后,又需要一个自我修正、重组,不断更新的过程,最终达到“返璞归真”,当然做到“返璞归真”这四个字很难,就像很多老艺术家和前辈们那样最终达到了一定的造诣。希望我在六七十岁时能做到,那此生该是多么的幸运啊。

梦想因舞台而发光,生命因角色而充盈。感恩剧院的舞台,让我体悟到做自己热爱的事就是一种幸福;感恩与我相遇的每一个角色,使我的艺术道路绚丽多彩。愿我们与剧院同风雨共阳光,一同谱写新篇章。

刘晶晶

中国国家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

2001年,我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考入了中国国家话剧院。进入剧院后的第一部戏是王晓鹰导演的《普拉东诺夫》,我很珍惜首次登台的机会,做足了案头和准备,在写人物小传中加深对角色的理解。当时的我还是个初出茅庐的孩子,剧院的创作氛围和风气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在创作《红尘》和《杜甫》时,陈强、刘佩琦、韩童生、朱媛媛老师……这些剧院前辈们给了我很多帮助,他们台上台下真诚、丝毫不懈怠的态度和专业性感染了我。我自认为是一个比较笨的演员,但是我有一股“钻”劲儿。我不会技巧,我唯有百分百相信规定情境,信任对手。在《谷文昌》中我饰演谷文昌的妻子史英萍,和辛柏青老师对戏,六年来塑造同一个人物,仍然需要不断的挖掘和感受。2021年,我参演了剧院“首部高清影像话剧”《英雄时代》,有机会再度和倪大红、刘佩琦、辛柏青这些艺术家们同台,跟他们学习、探讨、研究,倍感荣幸。今天我面对非常年轻的演员,感觉就像照镜子一样,我也会像当初剧院的前辈们对待我一样来对待他们,我相信这是对剧院传承精神的最好诠释。

回溯我的舞台表演经历,最难以忘怀的是能够走进那些历史人物、英模人物,追寻他们在时代长河中闪亮而珍贵的初心,用艺术之笔接力书写一座座精神丰碑的辉煌篇章。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希望用我的理解和演绎,把这些“初心”传递给更多的观众。

供稿:研究教育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