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报道 / 星光灿烂 星光灿烂

田沁鑫:带领“文艺国家队”,让主旋律更好看
2022年10月18日   发布者:中国国家话剧院

来源:北京日报 王润

今年国庆假期,中国国家话剧院首部文献话剧《抗战中的文艺》在国家大剧院上演。这部由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导演,集结了来自戏剧、电影、音乐、美术、多媒体等领域优秀创作者,以及众多明星演员的新作,七天八场,场场爆满,成为近期北京舞台最引人瞩目的“爆款”演出。观众无论是被群星阵容演绎中国文艺前辈所吸引,还是对“文献话剧”这种新颖的舞台艺术形式产生好奇,走进剧场都会得到一种耳目一新的特别感受。

纵观田沁鑫多年来的创作之路,从她1997年执导第一部话剧《断腕》就引起轰动,到30岁进入中国国家话剧院前身中央实验话剧院后的首部作品《生死场》拿遍国家各项戏剧大奖;从排演了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话剧,到担任央视大型文化节目《故事里的中国》(三季)戏剧总导演、《典籍里的中国》(二季)艺术总监、国庆七十周年音乐舞蹈史诗《奋斗吧中华儿女》、庆祝建党百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担任副总导演,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连续四年担任总导演……她一直以各种不同形式探寻并建立讲述中国故事的方法。成为国家话剧院建院以来首位女院长之后,田沁鑫不仅没有停下创作的脚步,而且有了更大的格局,在坚守人民立场、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让主旋律题材更加好看的方向上,带领整个剧院更加努力前行。她说:“在文化和旅游部的直接领导下,中国国家话剧院作为的‘文艺国家队’在新时代所需要担当的文化责任和历史使命,也是我作为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应该肩负起来的重任”。

守正创新是剧院使命和责任

田沁鑫执导的第一部话剧《断腕》,就是一部以历史题材作为背景,借鉴戏曲和现代舞手法,通过演员具有强烈表现力的肢体语言,传达复杂丰富的当代情感的独特作品。该剧当年演出时,打动了台下一位特殊观众——时任中央实验话剧院院长的赵有亮。很快,田沁鑫就收到了中央实验话剧院抛来的橄榄枝。进入中央实验话剧院后,田沁鑫导演的第一部作品是改编自作家萧红同名小说的《生死场》,她在二度创作中体现了自己独特的想法:“我想把中国传统戏曲与现代戏剧表现手法在《生死场》的舞台上进行一次整合。中国戏曲的可变性、流动性、空间结构,我还借鉴学习法国残酷戏剧和德国表现主义戏剧融入其中,这样,《生死场》就同时有了中国气质与国际化技术。”

文献话剧《抗战中的文艺》剧照

《生死场》取得的巨大成功,让田沁鑫有了更大的信心和能量,之后她的每一部作品都非常注重当代审美观念和传统东方美学的融合,重视舞台复杂时空结构的可变性和流动性转换,强调戏剧肢体语言表达和诗化语言的统一。《生死场》采用了电影的空间形式;首版《狂飙》实现了五个戏中戏在一个戏中体现;《红玫瑰与白玫瑰》体现出了双线结构的胜利;《北京法源寺》在一个舞台上制造了三度空间;《青蛇》实现过在乌镇水剧场舞台进行露天演出;上戏版《狂飙》和《直播开国大典》采用了多机位即时拍摄手法;《抗战中的文艺》则借助各种艺术形式,用影像加表演在舞台上构建出了一个多媒体的“文献博物馆”……从古代到现代,从致敬经典到观照当下,在田沁鑫看来,戏剧可以从中国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不断挖掘更多创作主题,也可以探索越来越高级的空间、时间构成关系。

“作为创作者,首先要立足于中国五千年来的文化之中,这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粮仓。深刻挖掘中国表演精神,包括中国新表现主义精神、大写意的结构主义,这些都非常值得进一步研究。”田沁鑫还将她的“守正出新”创作观带到了综艺节目中:“守的是中国人、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魂,创新的是用戏剧的方式现代演绎,多元结构、沉浸式表达现代戏剧。”

如今的田沁鑫既是艺术家,也是一院之长,她说:“我是一个喜欢创新的导演,原来我的创新是艺术家的个人表达,现在的创新是中国国家话剧院使命和责任的表达。国家话剧院担负着优秀现实题材作品的创作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弘扬等任务,创作内容有现实题材话剧作品,有中国文学名著的重新演绎,自主性、实验性的探索剧目,还有优秀的外国题材。我希望观众通过观看我们的作品,认可国家话剧院是一个全新的、和时代同步伐的剧院。”

以科技手段赋能当代中国文艺

作为一个既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又很有开放心态和创新意识的艺术家,田沁鑫很早就尝试着在创作中将科技与艺术相结合,不仅在舞台实践中不断尝试各种多媒体手段,在《故事里的中国》《典籍里的中国》等节目创作过程中,也采用了多台机位拍摄、“戏剧+影视”的沉浸式呈现,拓宽戏剧表达领域的同时,也贡献了新的电视节目形态。《抗战中的文艺》不仅在内容上饱含着匠心与激情,并且在传播形式上依托先进互联网技术和全媒体传播平台,与央视网共同探索并建设“中国戏剧现场”云演播平台,将在全网线上演播。田沁鑫还推动国家话剧院与联通、华为的5G智慧剧场联合实验室项目,建成中国首个5G智慧剧场,希望通过“线上线下、双演融合”,以“互联网+”为文艺创作赋能的方式,让更多观众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文献话剧《抗战中的文艺》剧照

田沁鑫对此表示:“在世界范围内,乔布斯、卢卡斯、斯皮尔伯格都是顺时应天,将感性和理性对接,产生了科技和艺术结合的新形式。我在这条道路上也比较痴迷。我父亲在铁道部通讯学校研究院工作,我小时候家里有好多跟科技有关的东西,我妈妈是画画的,我又自发地对中国绘画艺术精神很喜欢,同时对科技和空间构成感兴趣。”

在技术手段方面,已经有了丰富经验的田沁鑫充满自信:“我非常喜欢中国的写意精神,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写意精神处处体现在我们的结构空间里。在科技和艺术的结合点这个问题上,让五千年的文明推动一下,让中国的写意精神产生新的形式表达,在科技更加进步和发展的时代,产生新的艺术形式提供给世界。这是我们未来想要去做的事,也特别希望中国有一批优秀的艺术家和科技工作者一起来做这件事。”

话剧《直播开国大典》剧照

话剧《北京法源寺》剧照

话剧《四世同堂》剧照

话剧《狂飙》剧照

发挥集体力量讲好中国故事

正如《抗战中的文艺》剧中夏衍评价聂耳所说:“相信个人的天才,更相信集体的力量。”田沁鑫就任国家话剧院院长以来,为更多艺术家创作创造机会,也为培养青年人才搭建平台,并且在繁荣文艺创作、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与幸福感等方面做出多元尝试。

去年,中国国家话剧院“红色演出季”推出了由青年导演白皓天执导的首部“高清影像”公安题材原创话剧《英雄时代》。今年又上演了青年导演查文浩执导、根据作家季宇中篇小说《最后的电波》改编的话剧《铁流东进》;目前还在创排由林熙越导演的反映文明执法的《鼓楼那些事儿》,未来还将与优秀民族企业合作,将民族企业精神以文艺作品的形式搬上更广阔的舞台。文化节目《故事里的中国(三季)》,同样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角,反映了“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

今年国话受北京文化艺术基金资助,共同开展了“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选拔产生的12位青年导演以“一文一武”的方式将中国古典名著进行现代化演绎。“演出虽然是在小剧场进行,但是产生的影响很大。青年导演们认真学习古典文学,不仅锤炼了我们的青年创作人才队伍,也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贡献了一份力量。”田沁鑫表示,国家话剧院将把其中的优秀作品继续进行线上线下展演,还将加大投入将优秀作品扩展成为大剧场作品。

对于“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如何让主旋律故事好看起来”,田沁鑫认为,“把握时代特点,才能让‘主旋律’更受欢迎。在全世界关注中国的时候,艺术家更要拿出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充分了解自己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新的时代,要敏感于这个时代的进步,敏感于这个时代的人物,敏感于这个时代的人民。‘主旋律’可以好看和昂扬起来,通过现代技术方式让更多观众走进剧场,或以互联网线上演播,走入千家万户。”

对于剧院的创作和发展,田沁鑫表示:“中国文化传统博大精深,戏剧传统源远流长,无论是现实题材还是历史题材,都需要赓续中国文化传统,构架好的故事,做好中国式表达。这样才能与世界戏剧并驾齐驱。我希望给中国国家话剧院优秀的艺术家提供更好的平台,国家话剧院也将继续努力讲好中国故事,奉献给观众们更多描绘新时代精神图谱的艺术作品。”

摄影:高尚

相关推荐